
来自建筑师。Re:Tai Kok Tsui Pavilion 的设计结合了当地的镀锌钢工艺和层压竹材料,为转型中的大角咀社区创造了一个公共空间。船只的流畅造型塑造了流动的海浪形象,重新激活了公众对大角咀独特海陆空间品质的集体记忆,引发了人们对大角咀城市未来的新想象。

高密度城市景观中的公共空间 — 大角咀是香港市区更新和重建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超过三分之二的建筑楼龄超过40年,未来15年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改建改造工程。大角咀也是香港人口最密集的社区之一,人口密度为每1000平方米180人,是香港平均人口密度的6倍,但人均康乐公共空间只有0.43平方米。如何为建筑老化、高密度、快速更新的社区打造优质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设计的重点。

城市历史与空间拥有权 — 大角咀是香港历史上重要的船厂群。在填海造地之前,它拥有丰富的造船和修理业。随着历史上多次填海和城市发展,大角咀拥有丰富的城市层次和肌理,也带来了不同的城市历史故事。大角咀独特的城市发展历史也带来了复杂的公共空间所有权问题。该地点所在的地区原本是避风塘。填海后,目前的所有权、经营权、维护权涉及政府、地铁公司、开发商、非政府组织等多个群体和部门。如何在多重所有权的空间中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是一大设计挑战。

公共遮阳伞 — 该设计设想了一把公共遮阳伞,为社区居民在亚热带气候中创造了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他们聚集、聚会和享受奥海城 II 以北的公共空间。外壳的几何形状围绕现有的棕榈树建造,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遮荫和阴影的范围,同时允许微风在公共空间中移动。作为回收未充分利用的公共空间的城市平台,展馆突出其环境,在不断变化的大角咀社区内创造一个特定地点的集体场所。

建筑整体造型兼顾场地条件,夏季遮挡强烈的西南阳光,冬季引入反射阳光。复合竹材料结合马口铁的壳体结构,有利于雨水直接排向场地周围透水砖方。另一方面,它利用了竹材的低比热容,提供了一个自然、舒适的休息空间。同时,与场地上的棕榈树形成自然通风的空间,以应对亚热带季风的独特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