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 2000 年前,卢格杜努姆(即今里昂)主要坐落于富维耶山丘之上。为给整座城市供应饮用水,四条引水渠将水从附近的山脉(金丘、里昂山脉、皮拉特山群)输送到罗马高卢行省的首府。其中,日尔引水渠因其所穿越的地形条件,迄今为止是四条引水渠中最长(超过 80 公里)且技术最为复杂的一条。如今,它最为壮观的遗迹当属那 72 道拱门的排列,这些拱门气势恢宏地矗立在沙波诺镇以北的普拉代莱尔地块。正是在此地,瓦勒迪加龙市镇共同体与罗马时期该地区留存至今的实物遗迹之一亲密接触,于 2019 年选定在这片非凡遗址的核心地带新建一处游客中心。项目用地位于引水渠拱门的直观视野范围内,当时是一块略有坡度的闲置空地,在当地城市规划图中被划定为农业用地,这限制了未来建筑的最大建筑面积不得超过 100 平方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工作始于理解和衡量罗马时代修建这种长距离输水渠道的规模。 它还体现在对所用机制独创性的认识上,这有助于结构在技术和美学上的连贯性。 渡槽的历史路径与土地的地形进行对话,有时沿着它,有时与它对抗。项目现场具有将渡槽的几个状态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性,在沙波诺镇内的空中和埋设位置之间,以及在跨越下方伊泽龙山谷的虹吸管起点处。

这条引水渠在宏观的地域尺度上发挥作用,同时也体现在拱门建造工艺与材质的微观层面。它构成了一个意义深远、塑造并彰显独特景观的系统。新建的游客中心便根植于这一逻辑之中。然而,任何试图与这座古老建筑结构进行简单类比的做法,都无法与引水渠所唤起的历史厚重感相提并论。再者,鉴于项目规模较小(仅 100 平方米),要在两座建筑之间达成预期的空间呼应关系颇具挑战。由于无法在体量与存在感上与引水渠相抗衡,项目从场地特质、景观脉络、土壤条件及路径规划等多个维度展开思考,从中汲取设计初衷。它被构想为一处场景化装置,从游客视角出发,对引水渠进行全景式呈现。这一项目并非旨在成为一座独立的建筑地标,而是作为引水渠的有机补充,以景观营造的方式与之对话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