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设计之窗设计资讯详情

更多

作品备案盖章纸质证书需另出工本费,邮寄到付!

咕咕来仪,大伾山悬崖驿站 / 繁星建筑工作室

设计欣赏
8天前 1219 0

 
“初登大伾山,山石漫漫,青苔遍野,青松指路,古寺连绵。站在场地中环顾古寺林立的大伾山,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新建筑必然是一个配角,以一个低调的姿态融入到千年沉淀的历史氛围之中。”


缘起
2022年初夏,我们应邀参与“非遗点亮老家河南”的营造活动。对于河南的印象,有一望无际的麦田,有深沉的农耕文化,有沉淀千年的古朴气质。怀着敬畏与期待,我们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展开一场朴素的建筑营造。大伾山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因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石刻大佛而闻名,山北有座始建于元代的观音寺,院内古柏参天。每逢初一十五,上山祈福烧香的人们络绎不绝。基地就位于观音寺北侧的悬崖边,有座荒废许久的平房,曾是游客们歇脚休憩的地方。业主希望在此处重新打造一处驿站,既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也希望建筑自身能够起到宣传当地非遗文化与技艺的作用。初来场地踏勘,发现大伾山实际高度135米,不是想象中的崇山峻岭,而是一座平地突起的孤峰。整座山都由青石构成,拾阶而上,清幽素雅,满眼绿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这青石山体,基地附近没有人工铺设的道路,满是山石本身的模样。如此极具自然之势的现状,让我们对建筑的气质充满期待。站在场地中极目远眺,穿越万千思绪,最终聚焦在实际设计问题中。如何在历史名山上打造一处展现非遗的空间?如何在基地中处理这极具自然之势的山体变化?如何为游客最大化地打开北侧视野?如何让建筑与大伾山进行自然且低调的对话?

因场地着笔
基地原址的入口位于西侧,相对隐蔽且狭窄,场地内仅有一个折线形体量的双坡平房。在对基地的地势与附近人流来向进行梳理后,将主入口布置在东侧,刚好此处山体形态变化剧烈,形成了约2米的高差。结合着有序列感的入口阶梯,我们希望建筑能够以最振奋人心的姿态迎接上山的游客。建筑沿用了原址的围合式布局,采用柔和的条形体量,串联起东西两侧入口空间,也为南侧留足供人休憩的庭院空间。同时为了让内部空间不会显得逼仄狭长,我们在北侧景观视野最好的位置增设了一个小体量,与主体一气呵成,让建筑东入口的形态更为丰富,呈现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的状态。体量的交接因不规则轮廓变得格外复杂,三条屋脊和一个阴脊交汇于一点,不仅数理关系上彼此相切连贯,高度变化也彼此不一,一方面是为了形态的丰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水的合理性。

沿着主入口拾级而上,走过红枫掩映的毛石景墙,便进入到开敞的休憩空间,南侧是连续的实木门扇,透过古韵雅致的窗棂能直接看到室外的花园庭院。北侧窗外是一览无余的山景,推开门便来到了露台上,站在这里凭栏远眺,任由山风吹拂而过。从次入口进入场地,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穿过柏树林间的条石台阶,沿着屋檐下的长廊缓步前行,左手边是一堵肌理丰富的弧形夯土墙,右手边则是视野开阔的庭院风光与半人高的毛石景墙,随着视线逐渐压低,人们便走进了驿站空间。长廊下的丰富体验也弱化了夯土墙另一侧的服务空间。走进驿站室内,家具则是墙体的衍生。书柜、接待台和置物架分别延续了墙体走势,进一步表达了空间的限定方式。如果说屋顶是一个将设计元素统筹起来的要素,家具则是空间中的结构,用统一的语汇,描绘出不同的层次变化,从外走到室内,空间由封闭到逐渐通透,缓慢地将景观场所过渡到了室内环境。



0 0
© 2014-2025 中国设计之窗 www.333cn.com 版权所有
深圳市中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设计之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龙华区布龙路4号127陈设艺术设计产业园A栋203-206
首页
设计资讯
作品备案
设计师
设计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