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是著名的普利兹克奖获奖建筑师贝聿铭的最新的建成作品之一,该博物馆坐落在他的家乡—中国苏州的中心地带。作为建筑界仅存不多的现代主义者之一,这位建筑师努力将他的现代主义情怀与苏州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该博物馆位于苏州历史街区的东北部分,毗邻着建于19世纪的忠王府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建于16世纪的园林建筑-拙政园。

虽然博物馆延续了许多贝聿铭设计中的几何和视觉元素(正方形、长方形和金字塔),但该设计仍借鉴了许多传统的苏州建筑,使用了白色的灰泥墙,深灰色粘土制的瓦片屋顶和错综复杂的花园建筑。[1]几何图形的起伏折叠与苏州地区常见的色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混合体,代表了建筑师在当代建筑语境中重新构想苏州和中国风土人情的雄心。

在中国传统和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中,有些很多元素是共享的,例如,对称性,几何形状和对线条感的注重。该建筑的外墙的灰色线条强调并突出显示,这些线条定义了建筑物的形状,就像传统书法一样。它呼吁设计“将两种风格融合到一种新的语言和秩序中,一种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的设计,并希望这能成为是中国现代建筑未来的可能走向。

这种综合起来的整体感还反映在整个场地设计中,该设计的特点是建筑群采用矩形布局,环绕着中央水域,水体的中心(也是整个园林的中心轴上)还设有一个凉亭。与贝聿铭设计的许多其他地标性建筑的鲜明感不同,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十分的低调,并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容。此外,博物馆的建筑保持了相当低的高度,以符合并满足周边的历史环境。贝聿铭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在中国,建筑和花园是一个整体。在西方,建筑是建筑,花园是花园。它们在精神上是相关的,但彼此在存在感上相互独立。但这在中国都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

中央大厅的建筑设计包括了一系列动态的几何折叠,从八角形开始,由三角形,菱形和矩形在中间过渡调整,逐渐上升到屋顶的顶峰,与传统建筑中折叠的屋顶相呼应,同时引入了充足的空间来使大量的自然光线进入建筑物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