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设计之窗设计资讯详情

更多

作品备案盖章纸质证书需另出工本费,邮寄到付!

未来的阅读是怎么样的?

理论文摘
4年前 2135 26

Popular Science app

      Popular Science 杂志,中文版叫做《科技新时代》,我曾经看过约两年,如果说一提起这本杂志头脑中会有什么印象,确定无疑就是个人飞行器,如果翻看老杂志的封面就会发现很多,Popular Science 是一本有着137年历史的杂志,现在他们已经将这些杂志内容都已经数字化,你可以在搜索这些内容,也可以在 Google Books 上按期阅读,非常有历史价值,如同看到这些老杂志上的飞行器及其他交通工具,带来的是技术乐观主义的幸福感,与之相比,“中国作家”那些“人文关怀”又是多么需要人文关怀一下啊。

      现在 iPad 已经开始销售, 在预先介绍 iPhone OS 4 的发布会上,Steve Jobs 公布了那时 iPad 的销量已经达45万部,iPad Apps下载量则已达350万,Steve Jobs 走马看花介绍了几个 App,其中对 Popular Science 的 App 赞赏有加,而此前 Popular Science 的这个 App —— Popular Science+ 已经在网上非常火热,人们对它那丰富的操作体验印象深刻。

     Popular Science+ 来自于 Berg 和 Bonnier 的合作,基于此前他们推出了 Mag+ 的概念,而 Mag+ 已经为很多人熟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传播推广的过程也有行云流水的。

mag tablet concept

     在 iPad 发布前,无论是 Blog 上还是传统媒体中,都在为当时不存在的 iPad 预热,而且与之相关最主要的一个主题就是数字杂志或者说数字阅读,一些大媒体甚至也预先做出了概念呈现,而此时 Berg 和 Bonnier 在网上发布了一个视频叫做 Mag+ (Viemo 视频,观看方式同 iDESIGN ),探索未来杂志的一个可能前景,由于相比于其他设计它的呈现制作的更精彩,所以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不仅是它的推出过程,这些视频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也很精彩,比如虚拟场景可视化,对我们的设计呈现也就是讲故事(Storytelling)会有所启发。与 Apple 相似,Bonnier 以及 Berg 他们在设计和产品的 Polish 上做足了功夫。

      难道未来的杂志都应该这样吗?这只是其中一种探索,一切还都只是开始,随着 iPad 的推出,随之而来的未来媒体和未来阅读成了一个热门讨论话题,我们这里尝试从一个很小的角落寻找一些东西。

      如果看了 Popular Science+ ,除了因相对丰富而精彩的交互体验设计而感到激动,我们也可以较明确的对“未来的杂志都应该这样吗”这个问题作出较肯定的回答,当然不是。未来阅读或者在 iPad 上杂志未来的形式虽然不清楚到底会怎样,但如同 Popular Science+ 还是相当原始的。如果你读过不少人们对未来阅读的讨论(这里也讨论过不少 1,2),就会发现人们为未来的希冀(vision)虽然说不清但却是非常非常大的,有的甚至快到达讨论文明的程度了。

      对 Popular Science+ 有什么感受,我们会觉得太花哨,不像适合阅读的,甚至无法让人有精力集中到内容的阅读上,而是单纯享受触摸操作的快感,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嗖嗖唰唰。或者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太追求花样了,也就是 Style 了,比如前景背景相随以及切换等。

      《纽约时报》网站设计总监 Khoi Vinh 评论 Popular Science+ 也说不是很确定,但和他所想的数字杂志是肯定不同的,说 Popular Science+ 的探索值得称赞同时也是失望的,它的设计仍然基于传统杂志设计模式,Khoi Vinh 的意思是大概指它还是很保守,而且把力气花在追求花样上。此后 Khoi Vinh 还写了一篇关于 iPad 是否能够拯救出版业以及出版设计的文章,在 Print 的专栏发表,题目为 Jobs Saves?说即使 iPad 能够拯救出版业,也无法拯救出版设计师。

      当我们觉得像 Popular Science+ 这样把过多的笔触放在 Style 上,并没有太多革命性的变革,在用户体验上也是靠着可以称为花哨的设计来彰显,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个未来。或者有人会说,没有突出内容还谈什么阅读,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平时在阅读杂志的时候,是在阅读我们说的“内容”吗,或者当一本杂志只留下文字,并且以阅读教科书的姿势来阅读,它还会是杂志吗?我们阅读杂志时在阅读什么呢,知识?

      那么 Style 是内容吗?

      我们说现在是内容消费的时代,在这里谈论这个转变会有两层意思,一个就是这里说的较多的人们从工具的消费转化为内容的消费,比如说手机的等数字消费品的变化,即我们的专注点从功能转向了内容;另外一层就是从信息的消费到内容的消费,比如以前是上网冲浪,就是随便看看去找信息看新闻,而现在这种信息消费已经退出主角身份,因为我们一天到晚都与网络相连,就比如早上看一下报纸是信息消费,如果天天都是整天看报纸还会是信息消费吗?

      我们阅读杂志不是为了知识,也不是为了信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lifestyle,就是对 Style 的消费,所以 Style 就是内容。我们说起杂志和设计,比如封面设计,都会说到 George Lois 的 Esquire 时代,而看着现今多数杂志都是简单的明星图片而感慨万分,是设计师不行了吗,当然是时代变了而已,原先我们只能从杂志获取的一些东西已经被更新的平台替代了。

      这里说的 Style 不是指诸如排版设计这些单一的部分,而是一种综合,或许可以称之为“轻内容”,我们慨叹的纸质阅读的“质感”也是 Style,至少我们阅读杂志现在最主要的就是 Style 部分了,也就是 Style 是内容,而且内容就是 Style 。如果转移到数字平台上,比如 iPad 上,杂志这个概念还存在的话,那么也是 Style,从这一角度来说,而不是 Khoi Vinh 那样从生产的角度来说,那么结果刚好相反,数字出版难说,但数字出版设计肯定更需要。

      如果你翻了一下 Google Books 上的 Popular Science,就会觉得我们现在对内容的处理还很原始,或者说还停留于信息(数据)获取阶段,恰如在 Google 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得到一个经过排序的索引列表,有时会觉得非常机械,我需要内容。


0 26
© 2014-2019 中国设计之窗 www.333cn.com 版权所有
深圳市中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设计之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龙华区布龙路4号127陈设艺术设计产业园A栋203-206
首页
设计资讯
作品备案
设计师
设计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