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设计之窗设计资讯详情

更多

作品备案盖章纸质证书需另出工本费,邮寄到付!

建筑师约瑟夫·里纳斯(Josep Llinàs)的设计思想及作品评述

行业资讯
11年前 11126 122

  在过去的30年里,西班牙建筑设计逐渐成为一个标签受到业界的广泛推崇,以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为中心的西班牙建筑师群体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之一。然而由于语言和地域的限制,被中国业界所了解的部分建筑师相对于整个西班牙广大的建筑师群体①仅为沧海一粟。大量的优秀本土建筑师一直以所在的城市与传统的文化为基础,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求着属于自己的风格,约瑟夫•里纳斯(Josep Llinàs)正是其中之一。

图1


图1


  约瑟夫•里纳斯(图1)1945年出生于西班牙地中海城市卡斯特利翁(Castellón de la Plana),1969年毕业于巴塞罗那高级建筑技术学院②。毕业后在莫内奥③(Rafael Moneo)主管的教研组内任教至1989年,后曾在多所西班牙和欧洲学校担任客座教授。

  虽然里纳斯有着相当长时间的教学经历,但同多数的西班牙职业建筑师一样,个人并不长于建筑理论。[1]其文字多见于分析西班牙一位传奇建筑师约瑟夫•玛利亚④(Josep Maria Jujol)的书中和一系列个人作品的设计说明中。其他为数不多的个人文章主要收录于2002年出版的一本笔记集《角球》(Saques de esquina)中。故而建筑作品成为了解这位巴塞罗那建筑师设计思想的最好媒介。

  20世纪70年代初,西班牙处于弗朗哥独裁统治的最后时期。不能抑制的民主诉求和逐渐自由的文化氛围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旋律。虽然整个西班牙的经济在60年代中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但是长期落后的经济状况与独裁统治所造成的恶疾却让国家的整体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复原。[2]同多数70年代毕业的年轻建筑师一样,里纳斯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从事一些小型住宅项目的设计和建筑室内改造。1977年,年仅32岁的约瑟夫•里纳斯凭借一个小型商业室内改造项目获得了巴塞罗那当地的FAD奖⑤,此后逐渐受到业界的关注。[3]

[Page: ]

图2

图2

  1978~1980年间建于西班牙北部小镇佰古(Begur)山上的自宅,是里纳斯早期纯几何风格的典型作品(图2)。建筑的主体建于一个同盘山道路等高的平台上,体量由一个两层的长方形住宅主体和一个有覆盖的单层观景平台构成,并沿地中海海岸线方向展开。山体和建筑之间通过一个建于坡地之上的平台连接,几乎看不到建筑同山体有什么特殊的呼应。这种植入平台的强硬方式和台阶的处理手法,有着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巴塞罗那德国馆⑥的影子[4]。入口立面上的烟囱和落水管刻意外露并居中布置,与现代主义经典的横向长窗的搭配,使建筑具有了更多的可读性。这一方面展现了建筑师个人设计语言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代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巴塞罗那建筑设计的一个缩影——当地建筑师正在摸索一条可以将现代主义⑦与本土风格⑧相融合的设计道路。

  随后在建于巴塞罗那郊区里博莱特(Ripollet)小镇的医院和塔拉戈纳(Tarragona)图书馆等项目中,里纳斯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手法——运用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同当地的材料和设计元素进行混搭,同时表现出对建筑周边环境越来越多的关注。他关注的不止于与基地相邻的城市肌理,还有更大尺度的自然环境。这些周边的环境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里纳斯建筑的朝向和体量关系。

[Page: ]

图3

图3

  在1985~1987年,里纳斯与西班牙建筑师亚历杭德罗•德拉索塔⑨(Alejandro dela Sota)合作修复了后者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之一——塔拉戈纳市政厅(图3)。根据里纳斯的文集《角球》中的多段描述,可以了解到这段同德拉索塔的合作经历影响了其后的设计风格,主要表现在处理建筑的体量关系、正立面和侧立面的连续性、门和墙暧昧不清的处理方式等方面。在随后建于1987~1989年的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多功能建筑综合体中,里纳斯通过对角窗的处理来实现立面的延续性,主立面的构成方式与立面同广场的关系则充分体现了德拉索塔对他的影响。而在1988~1990年建于塔拉戈纳的住宅中,除去转角的做法外,主楼与裙楼的关系处理和通过阳台来强化中心轴线的手法也明显带有德拉索塔的印记(图4)。

图4

图4
图5

图5

[Page: ]

  坐落在巴塞罗那卡门路上(Calle Carme)建于1992~1995年的住宅是里纳斯早期设计风格的完美诠释(图5)。位于哥特老城区内的长方形基地,短边朝向一个小型广场,长边紧靠仅有4 m宽的罗伊路(Calle Roig),如何在保持城市街道连续性的前提下解决住宅的采光问题是建筑师面对的最大难题。里纳斯首先将面向罗伊路的建筑一层和二层后退,以减少行人对私人区域的影响;同时在保证临罗伊路的一层和二层立面连续性的前提下,通过底部架空的方式放开了卡门路和罗伊路的建筑转角,以缓解罗伊路的压迫感和局促感;建筑二层以上的体量则被建筑师分成了3个彼此独立的住宅单元,3个单元之间所形成的空腔性质的空间亦可以弥补罗伊路糟糕的采光状况。这一作品充分体现了里纳斯早期的风格特点:设计建立在对建筑周边环境的理性分析上,体量和细节直接且不繁复,并没有表现出对某些处理方式的偏爱。虽然对环境的解读和角窗的使用等渐成为其设计中的惯用元素,但是总的来说,里纳斯早期的作品中个人风格并不明显。

图6

图6

[Page: ]

  里纳斯设计手法的转变在1991~1993年建于巴塞罗那郊区山上的住宅(图6)中便已经初现端倪。住宅的体量虽然是纯几何体,但是建筑师通过平台的设置,表达了建筑随山体变化跌落的趋势。相对于佰古住宅建筑强势植入自然,在这个项目中,里纳斯开始思考建筑与山之间的平衡关系。[5]这种设计手法的演变,不能不说是受到整个西班牙建筑设计环境的影响。正如弗兰普顿所说,“当代其他地方的建筑实践中,独立的物体经常被给予过度的关注,对基地的处理却总是草草了事;在西班牙则不同,建筑师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处理地面等高线来加强形式的表现力。[6]”里纳斯职业生涯早期积累下来的对基地环境的解读能力逐渐与处理基于等高线变化的建筑体量的设计能力结合起来,他的设计开始走出密斯的影响,进入新的时期。

图7

图7

[Page: ]

  在1992~1995年,里纳斯再次接到了修复项目——同样位于塔拉戈纳的由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⑩建筑师约瑟夫•玛利亚最初设计的剧院(图7)。事实上,这座剧院的最初方案完成于1908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完全实现,后因西班牙内战期间剧院部分被毁和功能变更而多次改建。里纳斯试图恢复剧院本来原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原始设计图纸的缺失,保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仅是几张旧照片和约瑟夫•玛利亚的儿子在《约瑟夫玛利亚,一个全面的艺术家》(Jujol, un artista completo)中对剧场只言片语的描述。故此,里纳斯只有通过对约瑟夫•玛利亚其他项目的分析来着手剧院的复原和改建。改造后的剧院是里纳斯和约瑟夫•玛利亚的设计的双向融合,里纳斯基于新的城市状况对原作进行了部分调整,同时自己也受到了约瑟夫•玛利亚的影响。这一方面表现为里纳斯的平面摆脱了正交柱网的局限,出现了更多非正交的平面组合方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隐喻和象征”等经典加泰罗尼亚建筑师手法[7]开始出现在其建筑中,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正是里纳斯这一代建筑师实现了对高迪一代建筑师的传承。
<>

图8

图8

[Page: ]

  在同样是建于坡地之上的巴塞罗那法学院扩建项目中(1993~1996年),里纳斯将铜质的折板屋面和非正交的平面组合带进了设计场地中(图8)。铜质折板屋面以一种叠加的方式,置于原有的方正体量之上,象征着基地的地理环境。随后,在1996~1997年和2001~2003年完成的两座图书馆项目中(图9),折板屋面也是很重要的设计元素。

图9

图9

图10

图10

[Page: ]

  建于2001~2005年的巴塞罗那嘉乌梅福斯特(Jaume Fuster)社区图书馆是里纳斯近期风格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图10)。建筑所处的巴塞罗那的格拉西亚区(Gracia)建筑密度较高且地理状况复杂,地势坡度较大。场地背对密集的住宅区,面向主机动车道。里纳斯采用了一个三角形剖面实现从公共区域到私人住宅区域的过渡,用一个半围合的平面营造出一个新的入口广场,并以大挑檐来强化入口。虽然这种方式依旧有着传统坡屋顶的使用模式,但是在建筑的其他部分,曾经的折板屋面已渐渐与体量开始融合,使整个单体呈现出前作所没有的连续性。屋面不再仅是一个叠加的元素,而真正成为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原来惯用的角窗也被用于强化围合立面和屋面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将建筑对山体的隐喻表达得更加明确。里纳斯也凭此项目第三次获得了FAD奖。


  在整个加泰罗尼亚地区,由于受到温暖、干燥的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当地的传统建筑中并没有大量使用坡屋顶。因此,里纳斯折板屋面的使用,并非类型学的体现,而是希望通过这种象征的表达方式,建立同山体乃至大地之间的联系。从这个角度讲,里纳斯的斜屋面已经丧失了传统的坡屋顶的功能意义,更接近一种符号性的操作。如果我们追溯巴塞罗那现代建筑的发展,这种带有隐喻倾向的后现代主义操作模式并不少见。[8]但相对于后现代主义风格多以山花、柱头等传统建筑元素表现对历史的追溯,里纳斯选择通过折板屋面这种并不具有明显视觉装饰性的建筑元素建立建筑同场地、城市自然环境之间更加地域性的联系。这种对于自然地理地貌的重视,在其他当代加泰罗尼亚建筑师中也多有体现。

图11

图11

图12


图12

[Page: ]


  里纳斯最近完成的巴塞罗那眼科医院及研究所(图11)和比克市(Vic)音乐学院的扩建(图12)这两个项目也基本上都延续着图书馆项目的特点:基于两种及以上结构系统的复杂平面,具有明显的隐喻手法的连续折板屋面和对场地的精准解读。虽然其个人对场地及其周边的自然和人造环境的解读才是复杂平面和折板屋面的基础,但由于表现力与可读性的差异,以至于设计出发点常被人忽视。我们在看待里纳斯最近的作品时,一方面应该清楚在这种通过折板屋面来建立同山体之间的关系的手法中,折板屋面只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建筑师对地理环境的解读才是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不禁疑问,其近期作品中相似手法的不断重现,究竟是因为这些项目相似的地理特性所决定,还是一种手法意义大于隐喻意义的表现?

  这样的疑问不仅仅是针对建筑师里纳斯,也是面向整个巴塞罗那建筑师群体。伴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项目数量的锐减和造价限制,建筑师所能施展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为了确立自己的个性标签从而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巴塞罗那建筑师的设计风格由善于平面控制和精致的文脉表达正转变为表皮的玩弄和技法的炫耀。这种转变也许会将巴塞罗那建筑师带上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但是同时这种转变也可能会是令其丧失自我风格的陷阱。

注释

①出自西班牙建筑师协会官方出版物(Habitar Futura)2011年数据,西班牙直至数据公布日有53500位注册建筑师,而本国人口仅为4千万左右,即不到1000人中即有一个人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②巴塞罗那高级建筑技术学院(Escuela Técnica Superior de Arquitectura de Barcelona,简称ETSA.B),1875年建立,是巴塞罗那最重要的建筑学院,现并入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UPC)。
③莫里奥(Rafael Moneo),西班牙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199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1970-1980年曾在巴塞罗那高级建筑技术学院任教。
④约瑟夫•玛利亚(Josep Maria Jujol,1881-1949),加泰罗尼亚当地建筑师。其职业生涯早期同高迪共事,米拉公寓的铁艺栏杆和桂尔公园的马赛克拼贴多出于其手,后独立从事建筑设计。
⑤FAD奖(Fostering Art and Design)设立于1903年,是加泰罗尼亚乃至整个西班牙最重要的设计奖项。奖项评选范围包括工业设计、视觉设计、建筑和室内设计、艺术设计、珠宝以及服装设计。
⑥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原馆建于1929年,1930年被拆除。现存的德国馆是1986年由巴塞罗那当地建筑师的索拉•莫拉莱斯(Ignasi de Sola Morales)主持修复的。
⑦以柯布西耶的弟子赛特(Josep Lluis Sert)为中心的加泰罗尼亚当代建筑与设计联盟(GATCPAC),曾于20世纪30年代在巴塞罗那掀起过一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⑧20世纪的60年代,以巴塞罗那当地建筑师博伊加斯(Oriol Bohigas)为代表的本土风格的革新中,落水管和烟囱正是重要的设计元素。
⑨亚历杭德罗•德拉索塔(Alejandro de la Sota,1913-1996),西班牙当代建筑最重要的启蒙建筑师之一,主要作品为建于塔拉戈纳的市政厅和马德里教会学校的篮球场。
⑩Modernismo Catalan,直译为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代表建筑师为多梅尼克(Domènech i Montaner)和安东尼高迪( Antonio Gaudi ),这个现代主义同传统意义的现代主义有很大的区别,设计风格更接近同时期的维也纳风格派。


0 122
© 2014-2025 中国设计之窗 www.333cn.com 版权所有
深圳市中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设计之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龙华区布龙路4号127陈设艺术设计产业园A栋203-206
首页
设计资讯
作品备案
设计师
设计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