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备案盖章纸质证书需另出工本费,邮寄到付!




















2008上海双年展艺术家木下苏畅的作品
木下苏畅(日本) 1960年生于东京 现居荷兰马斯特里赫特 个展 2007 艾康画廊,伯明翰 2006《 Yukkurikosso Yoi 》,Nadja Vilenne 画廊,列日 2004《问题档案》,马斯特里赫特当代文化中心,马斯特里赫特 2002《 Eerste huwelijk 》,安特卫普当代美术馆,安特卫普 2002《 Het Moet Dinsdag Ochtend Zijn Geweest 》, Ellen de Bruijne 计划,阿姆斯特丹 群展 2007 《 Capricci 》,卢森堡赌场——当代艺术论坛,卢森堡 2006 《布鲁塞尔艺术》, Nadja Vilenne 画廊,布鲁塞尔 2005 《Fiac 05》,Nadja Vilenne 画廊,巴黎 2004 《适应性行为》,新美术馆,纽约 2002《空房里》,Wako画廊,东京



艺术家陈赟的作品:《移魂城市》







2008上海双年展作品《花开花落 2008.1-8》布面油画
作者:马堡中(中国)

马堡中把《花开花落 2008.1-8》的视点放置于上海的现在进行时,让新移民、过客和快客组成一个共同的视觉图像,包括时尚、体育、经济、科技、政治、文学、娱乐等各色人物,以此编织成一个横跨上海历史、现实及未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多维空间。为实现对移民城市未来的虚拟想象,作品使用建筑规划的模型来完成对现实存在的真实转换,将历史、现实及未来的内容融为一体,由此造成一个相互穿插的关系。作品中通过人物的对比,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将社会的各类层面及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和城市人的新形象和新变化熔铸在一个平台之上,共同演出一场花开花落的情景剧。 2008上海双年展作品《你-我+系统电影+过道(人格的新基础)》多媒体装置
作者:里卡多·巴斯鲍姆(巴西) 里卡多巴斯鲍姆的装置《你-我+系统-电影+过道(人格的新基础)》使观众能够参与到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在一个像休息室的聚会场所里,艺术家把在人民广场上做的一个行为《你和我:编舞、游戏和演练》的录像与流动控制的实时监视电视并置。这个互动的环境创造了有韵律的因素,使人们意识到社会关系的潜在形式,以及以一种拓扑学的方式对身份进行的动态理解。
2008上海双年展作品《旅行者》布面丙烯
作者:刘野(中国)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刘野是一位童趣盎然的艺术家。他以率真的图像描绘着新中国的童话。《怀念》和《旅行者》描述刘野家里的一段故事:“家里有几只旧旅行箱,妈妈说是外婆外公留下的。外公年轻时经常到上海做生意,在上海认识了我外婆。外公常年两地奔波,一是为生意,二是为见他爱的人。有时外婆也来北平看外公。外婆年轻时漂亮又时髦,旅行箱里总是装满了漂亮的衣服和时髦的东西。我没有见过外公,他很年轻就去世了。外婆在我的记忆中也不清晰。有时我旅行到了上海,看到了那些旧旧的房子和街道,就突然想起了外公和外婆,他们正在林阴道上散步。”留声机般天真而古老的描述,带出一段泛黄的历史记忆,这就是刘野家里留下的“京沪快客”的足迹。 2008上海双年展作品《风景系列》绢本设色 卢昊(中国) 卢昊是近年活跃在国际艺坛上的艺术家。在《风景系列》作品中,他以独特的社会学目光捕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迂,以工笔重彩的方式描绘了人民广场地下商城市民与流动人口的商业交汇点。在三万余平方米的各类店铺中包括了市民与流动人口共同的生活用品从物质到精神,这不仅是对人民广场进行力透纸背的洞察,同时也打开了在地平线以下平凡却温情的美好生活画卷,所体现的是日常与超日常联结的快城快客。 2008上海双年展作品《移民》


[Page: ]

[Page: ]

以上摄影均为:王小明[Page: ]
作者:刘鸣
刘鸣移居巴黎近二十年了。他看到在巴黎华人开设的饭店、小超市等店铺中都供奉着佛像,这在移民心目中的分量相当重,在面对强大的移居地文化时所表现出的象征意义非同小可。菩萨是亚裔移民的宗教象征之一,可是菩萨也是移民,菩萨是从印度请到中国的,并随移民的迁徙又再次迁移。来自中国的国际移民,在异国他乡供奉着一个大移民——菩萨。我们期望用菩萨来强化来自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以抗衡信仰耶稣的西方基督教世界,结果发现菩萨自己也是个移民,再后来发现,国际移民所面对的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耶稣不也是移民吗?


2008上海双年展作品《我不属于这里》(2005-2008)
作者:因斯·伊夫尼亚
人们可以提出:当前流动性、动态身份的模式需要一个更为灵活的新图像。因斯·伊夫尼亚的壁画《我不属于这里》(2005-2008)就引入了这样的图像。“对我而言,空间是一个不固定的表面:这是西方艺术史的经典图像与其他不受它控制、不处在中心的图像发生冲突的场所。”通过对传统伊斯兰符号系统的重新使用,因斯·伊夫尼亚深入探讨了在急速变化中的城市环境中自我的问题,展示了迁徙身份的流动性这一新理念。
2008上海双年展作品 《海的状态》
作者:查尔斯·林







金石的《1/2 生活》以等比例缩小一倍的手法,复原了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居住之所。他以简陋家具和日常用品的混杂来见证人口流动和都市花样年华的对比,让鲜艳的色彩来体现流动人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以空间的狭小和拥堵来说明他们生活的压力和无奈。这些临时居住的房间同时也是整个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面。








2008上海双年展作品《国际饭店501》 装置、绘画和影像
作者:武明中

里卡多·巴斯鲍姆的装置《你-我+系统-电影+过道(人格的新基础)》使观众能够参与到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在一个像休息室的聚会场所里,艺术家把在人民广场上做的一个行为《你和我:编舞、游戏和演练》的录像与流动控制的实时监视电视并置。这个互动的环境创造了有韵律的因素,使人们意识到社会关系的潜在形式,以及以一种拓扑学的方式对身份进行的动态理解。

作者:黄心健














个人实践与场域共生:克拉克研究所六位艺术家雕
4天前 1810
兼顾历史保护与功能适配的凤山县古城高架人行道
4天前 1380
米纳斯吉拉斯州中西部牧场总部设计:兼顾家族传
4天前 1583
设计构想与精工落地:Chuck 与 Barr Atelier 共
4天前 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