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设计之窗设计资讯详情

更多

作品备案盖章纸质证书需另出工本费,邮寄到付!

深圳影视叫响“深圳制造”

理论文摘
19年前 2449 19


【“文化立市”系列谈】

胡斌:文艺评论工作者。

郭新强:影视制片人。曾担任电影《与往事干杯》、电视连续剧《亲情树》制片人。

深圳影视——虽然在整个中国影视业的发展中,它的形象并不引人注目,但20多年来,深圳影视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而其中深圳制片人群体的凸现应该是深圳影视发展历程中的一道极为醒目的景观。

在深圳影视圈,活跃着一批深圳培养或曾在深圳的环境里长久熏陶过的成功的制片人。他们的整体特征,其实深刻烙印着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征。这就是:敢闯、务实,有非常强烈的市场意识,但又充分尊重艺术和生产规律。

他们的出现,使“深圳制造”这块招牌在中国影视业闪亮登场。

对于深圳这样一座文化根底不够深、文化资源不够厚重的城市来说,如何发挥深圳特有的经济优势和制度创新优势,倾力打造影视文化精品,推动了整个产业文化的发展,让“深圳制造”成为中国影视产业一块真正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这样的思考也许不仅仅是深圳的影视文化所必需的。

深圳民营影视产业的崛起,更扎实的支撑点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既有非常强烈的市场意识,又十分尊重艺术和生产规律的制片人,以及这批制片人在项目策划、创作生产组织以及营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务实精神。

制片人群体的凸现是深圳影视发展历程中的一道醒目的景观

胡:关于深圳影视创作,目前的确还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去谈。如要思考深圳影视的个性,我认为,深圳的影视队伍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其一是深圳自己的队伍和厂家制作的,一种是深圳投资,基本主要演职人员是来自国内其他地方的,另一种是深圳与内地合作的作品。虽然有这三个方面的区别,但是如果要从影视人才队伍的构成来看,制片人群体的凸现应该是20余年来深圳影视发展历程中的一道醒目的景观。

说起制片人,我们知道,中国电影发端于20、30年代的上海滩,这在当时世界上已经不是很晚。但解放以后我国的电影制作更多走的是苏联式的大而全的模式。自80年代开始,深圳的影视圈儿出现了一批勇敢的文化人下海者。比如最早黄宗英、祝希娟、金迪等人来到深圳,80年代末时还有吴天明、张艺谋这样几位著名导演,准备在深圳举办一个“天艺影视公司”,但这些计划最后都已不了了之了。到现在我们已清晰地看到深圳影视生产的很多亮点均不在体制之内,而在体制之外。由于这里市场经济的发源较早,现代企业制度成型较快,而迅速集结的资本实际上已经被转移到了文化上面,从而使这里较早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独立制片人的运行机制。

郭:的确如此。

在影视圈,活跃着一批深圳培养或曾在深圳的环境里长久熏陶过的成功的制片人。他们的整体特征,其实深刻烙印着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征。这就是:敢闯、务实,有非常强烈的市场意识,但又充分尊重艺术和生产规律。

首先是敢闯精神。无论是当年突破影视生产体制,率先以赞助文化事业的姿态介入影视生产和经营,还是自觉应用市场规律参与影视行业的体制改革,直接介入制片和发行,以及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民营影视机构和管理、创作队伍,深圳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从黄宗英挂帅都乐影视,创立全国第一个股份制影视机构;到万科集团策划投资单个电影项目《过年》并取得巨大成功,都是敢闯精神的实践结果。

但是,单纯的敢闯,只能导致蛮干和失败。深圳民营影视产业的崛起,更扎实的支撑点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既有非常强烈的市场意识,又十分尊重艺术和生产规律的制片人,以及这批制片人在项目策划、创作生产组织以及营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务实精神。

市场意识,在影视行业里其实就是观众意识。你所说的深圳影视制作人都是非常会控制一部作品的成本的,我们公司在荧屏充斥涉案反腐剧的时候,之所以策划和拍摄了《亲情树》这样一部风格清新的家庭伦理剧,也是因为我们从收视调查数据中发现:黄金档电视剧的收视主体是家庭意识比较强的女性观众,家庭伦理剧才是保证收视效果的最佳题材。由于该剧在非典最严峻的时期制作完成并播出,播出前几乎没有条件进行任何宣传和造势,该剧本身又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但是该剧的收视效果却出奇的好,收视率一度超过《新闻联播》,在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这个评奖年度中,位居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全国平均收视率排名第二,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在本年度“飞天奖”评比中取得骄人成绩。这些都是强化观众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回报。

深圳制片人身上这种强烈的观众意识和市场意识就得益于深圳独特的商业文化的熏陶

胡:从题材上看,深圳的影视作品大致可以分成当代现实题材(其中深圳现实题材是一个重要部分),经典名著题材,文化纪实题材、少儿题材等等。深圳影视创作单位在体制内有深圳电影制片厂(前身为深圳影业公司)和深圳电视台,深影厂在运作政府扶持的重点项目的同时,也在调动民办力量和采取与境外合拍方式等拓展新路方面有所作为,也出了《我们手拉手》等作品,维持着中国电影市场难题未解状况下的一脉元气。

民营公司这些年的发展不容小视,深圳影视在动画类和数字艺术产品等方面进展十分迅速,80年代末这里一度成为招揽国内和海外动画创作精英的宝地,现在这里又相继出现了《小糊涂神》、《穿越莫比斯环》、《小天使》、《文成公主》等等一批特色项目和光彩、日中天、环球数码、艺能、影视龙、四度空间等等一批初具规模、方兴未艾的公司。

其实在这些创作中可以看出深圳的很多影视主创者居于市场经济的热潮中。我认为,深圳影视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对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抱有十分敏锐的触角和清醒的认识,并善于调动市场运作的本领和手段,用于对影视项目的寻觅、决策、操作和推广营销。我想起深圳华为公司负责人在总结其研发新产品经验时所说的一个很形象的词,叫作“快半拍”。看看这些年来深圳影视界的亮点产品,

从《世纪行》、《花季雨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小糊涂神》等,一直到最近在央视一套热播的《婆婆》等等这样一些领潮之作,都在选题和策划等方面倾尽全力。这些制片人始终以他们综合运作的本领处于创作的核心,这是在传统的影视制片体制中无法如此淋漓尽致发挥的一种强势。

郭:我以为,深圳人对于商品属性的敏锐感觉、对于资本运作的本领使他们在策划和操作文化项目时同样可以加分,这也就是你讲的“快半拍”的问题,也是寻找卖点(观赏价值)的问题。

影视产业的发展虽然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但毕竟影视剧不是一般的商品,是特殊的文化产品。其特殊性就在于文化产品要求的是产品的独特性、新颖性,也就是艺术性。而不是一般商品要求的在统一标准控制下的完全拷贝。但同时影视剧作为产品,市场的消费特征依然存在。比如《亲情树》在与央视洽谈合作时,央视影视部要求我写一个项目建议书,说明拍摄这样一个并不是时下流行的涉案反腐剧的现实意义在哪里?我是这样写的:作为一部家庭伦理剧,该剧并没有停留在家长里短的叙事上,全剧集中笔墨塑造了一批勇于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实践“诚信做人”的新时期人物群像,人物形象所闪现的这些精神都是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初期社会人伦之间的稀缺资源,是人们内心渴望的精神慰籍,这就是这部作品可能的广泛共鸣点和最大卖点。正是这个卖点吸引了央视影视部在剧本只完成了一半的时候就果断地签署了拍摄和播出协议。尊重艺术规律,发现文化产品的消费特点,并准确定位,就是做好一个项目的前提。我们深圳制片人身上所潜藏的这种强烈的观众意识和市场意识就得益于深圳这块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更加成熟、发达和完备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其衍生出的独特的商业文化的熏陶。

政府要发展文化产业,最好是在产业政策上给予优惠

胡:你所说的这些情况与不久以前在央视热播的另一部深产电视剧《婆婆》有很类似的情况。目前,我市民营影视产业的发展真如同雨后春笋。正如中国视协主席杨伟光先生说过一句话,他说:“深圳制造”是一块金字招牌。深圳影视剧独树一帜的原因在哪里?强势经济拉动强势文化,对于深圳这样一座文化根底不够深、文化资源不够厚重的城市来说尤其有一定代表性。像这样倾力打造影视文化精品的民营文化实体,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进一步推动了整个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机制的创新。深圳宣传文化的管理层多年来在文艺工作的导向、题材、保障和机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激发了包括民营公司在内的各文艺实体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全国较早对社会民办实体打造主旋律公益性文化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而让“深圳制造”声名远播。全市上下不断形成重视文艺工作和创建城市文化品牌的共识和氛围,促使文艺创作在开掘火热的现实生活题材、弘扬改革开放时代主旋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不断取得一批新的成果,也在城市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在拓展主旋律影视制作的运作方式上探索着新路。

深圳一方面有郭宝昌、侯咏这样的电影人拍摄了《大宅门》、《茉莉花开》这样的作品声名在外,另一方面尤需指出的是,一批开路先锋式的文艺工作者在拓掘本土题材方面奉献着真诚与才华。我市女导演李亚威最近刚完成反映深圳人关爱群体感人事迹的诚意之作《大爱无痕》,在她已有的电视系列剧《深圳故事》(《眼睛》、《妈妈飘着长头发》等)、文化纪实片《火之舞》等之后,已充分展现了一种执著而纯粹的电影人的精神,是对你所说的敢闯精神的进一步升华,它的光团可以穿过前进中的不足让人看到未来之希望。

郭:从深圳影视发展看,我还有一点想法。政府要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各类文化影视机构,当前尤其是要发展壮大民营文化影视机构,最好是在产业政策上给予优惠。比如市场准入(许可)政策、税收政策、奖励制度,等等。

许可制度的宽松要求有客观明确的审查标准的制定和公开透明的执行制度相配套。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和以纳税额为标准的奖励政策相配套,鼓励影视项目在深圳立项和结算,做大纳税额度。以往我们深圳的文化艺术基金重视的是扶持弱小,其实也应该拿出相当一部分出来鼓励做大。譬如,影视剧能在央视媒体播出就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地方拿奖后更要追加奖励,因为这样的作品本身提高了深圳的文化品格,宣传塑造了深圳城市的文化形象。奖励制度要从立项前逐步调整到播出后。真正奖励好作品、好项目,更加突显奖励的有效和准确。

胡:深圳的潜在的影视文化的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是不容忽略的。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企业在中央电视台广告总投放额,深圳的高科技等领域的名牌企业一直名列前茅,199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12部影片有7部有深圳资金背景……——很多事实证明了“深圳制造”完全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目前全国各地的广电传媒都在节目全国覆盖定位中寻找全国各地的资金注入,实际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我们如不采取积极出击的战略,不断形成节目创意、包装和制造的强势定位,激活深圳制造的影视文化成品与深圳及其他地区资金投放市场的流动循环,将失去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而且必将把“深圳制造”的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





0 19
© 2014-2025 中国设计之窗 www.333cn.com 版权所有
深圳市中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设计之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龙华区布龙路4号127陈设艺术设计产业园A栋203-206
首页
设计资讯
作品备案
设计师
设计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