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设计之窗设计资讯详情

更多

作品备案盖章纸质证书需另出工本费,邮寄到付!

广州三年展为都市“发声”

行业资讯
19年前 11452 128


  本报广州专电整个珠江三角洲过去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城市扩张和社会转型刺激了建筑师、艺术家、学者的创作和研究热情。

  在前日开幕的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上,超过100位艺术家、建筑师把各自的成果展示在公众面前:广东美术馆门前立起了一座三层楼高的巨型“编织袋”,观众进入其中还可以唱卡拉OK、看录像;步入美术馆,仿佛走进工地一样,数千块回收的木板构成的展台散发出建设中的生气,鹿特丹贝拉格学院的上原雄史研究了广州和深圳的“城中村”问题,沈远的装置《南国长城》则以广州骑楼模型组成散发出日常生活气息的长城,而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Koolhaas)为广东美术馆构想的分馆则还在施工中……

  珠三角地区成全广东艺术家发展空间

  因为这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瞄准珠江三角洲,所以广东艺术家自然站在聚光灯下。徐坦、郑国谷、陈劭雄等广东艺术家自然有最充分的表演空间,如生活在广州的陈劭雄有多个作品参加展览。

  艺术家还对广东的地域文化有特殊关注,如由欧宁和罗卡组织了珠三角电影回顾放映,开幕当天演出的实验戏剧《珠三角枭雄传》则是把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和现实混合成一场无厘头的粤语搞笑演出,其中历史人物、领导、企业主、打工者、选美小姐轮番出场,呈现了今天珠三角地区的复杂社会面貌,而这几乎也是转型期的中国的迷离现实。

  担任本届展览艺术总监的侯瀚如认为,近20年来,珠江三角洲史无前例的、规模巨大的城市化,形成了混乱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结构和社会组织。“比如,广东艺术家几乎没有政府、商业上的任何支持,他们自己组织起来从事创作和交流,他们的作品也不同于北京艺术家,我们的展览就是关注这些现象,期望能对当今的主流艺术体制、发展模式有所反拨。”

  更多艺术家关注中国城市化

  当然,作为一个国际展览,这次展览不仅和广东有关,更多的参展艺术家、建筑师的作品则关注中国的城市化现象。

  马来西亚华人艺术家黄海昌在广东美术馆的左侧架起了一个绿纱尖顶,用富有想象的方式表现了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如在北京工作的荷兰建筑师群体DCF的作品是通过对北京一个区域的经济、人口、交通和建筑规模的研究,展示了一个超乎常规的城市网络、桥梁、自动扶梯、公路和高层建筑的建筑规划,这个设想中的区域内的人口密度要比今天的纽约曼哈顿还要密集10倍。

  从“三月展”到真正的“三年展”

  这次展览的构成也成为艺术圈的话题,侯瀚如批评说许多三年展只是把很多作品集合到美术馆中展出而已,似乎已经成了“三月展”。

  而他和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郭晓彦组成的策划团队决定构造与众不同的展览结构:在两个月的作品展示之外,还组织了一个持续进行的“三角洲实验室”。

  “三角洲实验室”从2004年11月开始一共举行了六次活动,邀请艺术家、建筑师、学者在不同城市举行研讨和开放式对话,鼓励他们合作完成一些课题研究和作品。而“自我组织”部分则让北京、上海、广州的独立艺术空间自己组成艺术家参加展览,展示了不同于画廊、美术馆的艺术风景。

  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的策展人高士明认为“这一策划形成的一系列和本地文化、环境有很好的互动性作品,是一般双年展达不到的。”

  ■现场特写

  库哈斯没来,但影响还在

  主持设计中央电视台新总部的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是参展者中最大牌的艺术家,但他未到场还是有些遗憾。在广州美术馆时代分馆对面的围墙上,开发这片社区的房地产商人把库哈斯的名字用作广告词:“广州人应该认识的第一个荷兰词是Koolhaas”、“Koolhaas在广州生了一个孩子”。

  1996年库哈斯曾带领他在哈佛大学的学生专门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现象,并有著作出版,他的研究也对好友侯瀚如产生了影响,这从这次展览的主题“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可见一斑。

  还有一点遗憾就是,并未现身广州的库哈斯的专题展览相当保守,这个展览只用模型、图板展出他设计的时代分馆概念。这个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在广州市北部新建的19层住宅建筑中的不同层面开辟展示和休闲空间,让艺术和生活的交流更加密切。实际上,库哈斯只是提出概念,然后交给建筑师阿兰·弗罗克斯和刘珩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

  ■观众反响

  “看不懂”还是“有新意”?

  为了此次三年展,广东美术馆还闭馆18天进行最大规模内部整修和布展,从展览效果来看,这番努力并未白费。

  但和大多数当代艺术展览遭遇的命运一样,多数普通观众的第一反应还是好奇,也有很多人抱怨“看不懂”。圈内人对这次展览的评价却相当积极,独立策展人顾振清在看过展览之后,形容这届广州三年展在众多双年展、三年展中“突围而出”:“一方面现在中国是国际上最热的话题,另一方面国内外有很多双年展、三年展,已经是全球的一个潮流,在这种形势下这次三年展在广州这个中国艺术家的一个‘主场’不是简单的把中国概念抬出来搞个宏大场景,而是把其中丰富性和冲突表现出来了,非常有新意。”

  ■新闻纵深

  京沪粤艺术生态分野?

  事实上,北京、上海、广东在艺术上的分野是近两年艺术圈热谈的话题之一。

  北京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但是2003年以来有人开始有意识的把广东和上海作为北京的反面来强调。一些艺术家、批评家认为北京的艺术家和现有的政治、文化体制其实具有同一结构,而上海、广东的艺术家被认为更有私人生活,对生活的细节、变化有更深入体验。

  同时,北京、上海艺术家有更多商业性画廊、资金的体制性支持,而广东艺术家几乎都有工作,通过自发的方式交流作品。在北京居住的艺术家刘鼎认为,“因为北京在资金、信息方面最丰富,所以艺术家在这里的可能性更多”。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当上海、广东的主要美术馆已经全面把当代艺术纳入展览中时,北京的国有美术馆对如何展示看上去光怪陆离的当代艺术作品还在犹豫中。

  对此,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称“事在人为”,他说现在美术馆界对当代艺术的态度越来越开放,自己只不过早走了几步而已。
  本报广州专电整个珠江三角洲过去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城市扩张和社会转型刺激了建筑师、艺术家、学者的创作和研究热情。

  在前日开幕的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上,超过100位艺术家、建筑师把各自的成果展示在公众面前:广东美术馆门前立起了一座三层楼高的巨型“编织袋”,观众进入其中还可以唱卡拉OK、看录像;步入美术馆,仿佛走进工地一样,数千块回收的木板构成的展台散发出建设中的生气,鹿特丹贝拉格学院的上原雄史研究了广州和深圳的“城中村”问题,沈远的装置《南国长城》则以广州骑楼模型组成散发出日常生活气息的长城,而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Koolhaas)为广东美术馆构想的分馆则还在施工中……

  珠三角地区成全广东艺术家发展空间

  因为这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瞄准珠江三角洲,所以广东艺术家自然站在聚光灯下。徐坦、郑国谷、陈劭雄等广东艺术家自然有最充分的表演空间,如生活在广州的陈劭雄有多个作品参加展览。

  艺术家还对广东的地域文化有特殊关注,如由欧宁和罗卡组织了珠三角电影回顾放映,开幕当天演出的实验戏剧《珠三角枭雄传》则是把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和现实混合成一场无厘头的粤语搞笑演出,其中历史人物、领导、企业主、打工者、选美小姐轮番出场,呈现了今天珠三角地区的复杂社会面貌,而这几乎也是转型期的中国的迷离现实。

  担任本届展览艺术总监的侯瀚如认为,近20年来,珠江三角洲史无前例的、规模巨大的城市化,形成了混乱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结构和社会组织。“比如,广东艺术家几乎没有政府、商业上的任何支持,他们自己组织起来从事创作和交流,他们的作品也不同于北京艺术家,我们的展览就是关注这些现象,期望能对当今的主流艺术体制、发展模式有所反拨。”

  更多艺术家关注中国城市化

  当然,作为一个国际展览,这次展览不仅和广东有关,更多的参展艺术家、建筑师的作品则关注中国的城市化现象。

  马来西亚华人艺术家黄海昌在广东美术馆的左侧架起了一个绿纱尖顶,用富有想象的方式表现了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如在北京工作的荷兰建筑师群体DCF的作品是通过对北京一个区域的经济、人口、交通和建筑规模的研究,展示了一个超乎常规的城市网络、桥梁、自动扶梯、公路和高层建筑的建筑规划,这个设想中的区域内的人口密度要比今天的纽约曼哈顿还要密集10倍。

  从“三月展”到真正的“三年展”

  这次展览的构成也成为艺术圈的话题,侯瀚如批评说许多三年展只是把很多作品集合到美术馆中展出而已,似乎已经成了“三月展”。

  而他和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郭晓彦组成的策划团队决定构造与众不同的展览结构:在两个月的作品展示之外,还组织了一个持续进行的“三角洲实验室”。

  “三角洲实验室”从2004年11月开始一共举行了六次活动,邀请艺术家、建筑师、学者在不同城市举行研讨和开放式对话,鼓励他们合作完成一些课题研究和作品。而“自我组织”部分则让北京、上海、广州的独立艺术空间自己组成艺术家参加展览,展示了不同于画廊、美术馆的艺术风景。

  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的策展人高士明认为“这一策划形成的一系列和本地文化、环境有很好的互动性作品,是一般双年展达不到的。”

  ■现场特写

  库哈斯没来,但影响还在

  主持设计中央电视台新总部的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是参展者中最大牌的艺术家,但他未到场还是有些遗憾。在广州美术馆时代分馆对面的围墙上,开发这片社区的房地产商人把库哈斯的名字用作广告词:“广州人应该认识的第一个荷兰词是Koolhaas”、“Koolhaas在广州生了一个孩子”。

  1996年库哈斯曾带领他在哈佛大学的学生专门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现象,并有著作出版,他的研究也对好友侯瀚如产生了影响,这从这次展览的主题“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可见一斑。

  还有一点遗憾就是,并未现身广州的库哈斯的专题展览相当保守,这个展览只用模型、图板展出他设计的时代分馆概念。这个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在广州市北部新建的19层住宅建筑中的不同层面开辟展示和休闲空间,让艺术和生活的交流更加密切。实际上,库哈斯只是提出概念,然后交给建筑师阿兰·弗罗克斯和刘珩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

  ■观众反响

  “看不懂”还是“有新意”?

  为了此次三年展,广东美术馆还闭馆18天进行最大规模内部整修和布展,从展览效果来看,这番努力并未白费。

  但和大多数当代艺术展览遭遇的命运一样,多数普通观众的第一反应还是好奇,也有很多人抱怨“看不懂”。圈内人对这次展览的评价却相当积极,独立策展人顾振清在看过展览之后,形容这届广州三年展在众多双年展、三年展中“突围而出”:“一方面现在中国是国际上最热的话题,另一方面国内外有很多双年展、三年展,已经是全球的一个潮流,在这种形势下这次三年展在广州这个中国艺术家的一个‘主场’不是简单的把中国概念抬出来搞个宏大场景,而是把其中丰富性和冲突表现出来了,非常有新意。”

  ■新闻纵深

  京沪粤艺术生态分野?

  事实上,北京、上海、广东在艺术上的分野是近两年艺术圈热谈的话题之一。

  北京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但是2003年以来有人开始有意识的把广东和上海作为北京的反面来强调。一些艺术家、批评家认为北京的艺术家和现有的政治、文化体制其实具有同一结构,而上海、广东的艺术家被认为更有私人生活,对生活的细节、变化有更深入体验。

  同时,北京、上海艺术家有更多商业性画廊、资金的体制性支持,而广东艺术家几乎都有工作,通过自发的方式交流作品。在北京居住的艺术家刘鼎认为,“因为北京在资金、信息方面最丰富,所以艺术家在这里的可能性更多”。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当上海、广东的主要美术馆已经全面把当代艺术纳入展览中时,北京的国有美术馆对如何展示看上去光怪陆离的当代艺术作品还在犹豫中。

  对此,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称“事在人为”,他说现在美术馆界对当代艺术的态度越来越开放,自己只不过早走了几步而已。

(CSC编辑)


0 128
© 2014-2025 中国设计之窗 www.333cn.com 版权所有
深圳市中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设计之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龙华区布龙路4号127陈设艺术设计产业园A栋203-206
首页
设计资讯
作品备案
设计师
设计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