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备案盖章纸质证书需另出工本费,邮寄到付!
“图文-中国新时代文字海报展”9月14日将在瑞士美丽的城市卢塞恩开幕,它是瑞士平面设计史上第一次向公众展示大规模的中国设计展览。 这次展览由德籍华裔设计师何见平(柏林)先生和乌尔斯 许叹(卢塞恩)先生策划,瑞士卢塞恩海报协会主办,并得到卢塞恩设计与艺术学院,苏黎世海报博物馆和柏林一百张最佳德语海报协会的大力协助。卢塞恩设计与艺术学院同期向学生举办何见平先生的学术讲座。 “图文-中国新时代文字海报展”以中国文字为主题,展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旅居海外的共34位平面设计师的近150件海报作品,这些设计师近年来都在国际设计界得到一定的专业声誉。其中这次精选他们的文字为主要设计要素的海报作品,展现中国平面设计师对中国文字的感悟,实验和创造。这些决然不同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就像海报这个近十年在中国被兴起的新媒介一样,充满了时代的新气息。 瑞士这个世界平面设计的心脏,特别以它的“瑞士编排版式”闻名于世,它的平面设计历史和太多的伟大平面设计师相连。政治的中立令它的平面设计发展没有被战火打断,更吸纳了许多欧洲设计的精英。现代的瑞士正向世界开放,现代的瑞士青年一代平面设计师还是以他独特,敏锐的设计意识在文字设计上独有心得,这和他接纳设计的营养大有关联。就像这次中国文字海报的展览同时得到瑞士平面设计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响应。 这次参加“图文-中国新时代文字海报展”的设计师中,年轻的设计师占很大的比例,这个组合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平面设计年轻力量在国际舞台的展现。 这次展览将和“2004年度100张最佳德语海报”,“Tino Steinemann海报展”同时开幕,展览将持续到11月6日。全部展品将被苏黎世海报博物馆收藏。苏黎世海报博物馆作为世界收藏最大量海报的机构,将在2006年初和何见平先生合作,策划在苏黎世再次举办一次大型的中国海报展览。 我们将跟踪报道该展览的最新动态,敬请关注! 附参展设计师名单,展览画册的引文,展览邀请卡(设计师:Sonja Jenni 卢塞恩)和海报(设计师:何见平 柏林)图片。 参展设计师名单: 柏志威(深圳) 刘治治(北京) 刘扬(柏林) 石汉瑞(香港) 潘沁(宁波) 曾建华(香港) 王序(广州) 张万宝(上海) 王粤飞(深圳) 毕学锋(深圳) 夏文玺(深圳) 曹方(南京) 杨震(深圳) 靳埭强(香港) 游明龙(台北) 广昱(北京) 张达利(深圳) 陈国进(深圳) 韩家英(深圳) 赵丰(太原) 何见平(柏林) 黄伊玛(吉隆坡) 何君(北京) 黑一烊(深圳) 陈幼坚(香港) 蔡楚坚(香港) 陈永基(台北) 陈原川(无锡) 陈飞波(杭州) 陈绍华(深圳) 蒋华(宁波) 李英伟(太原) 李根在(纽约) 刘小康(香港) 展览画册的引文: Bilder-Schrift 中国文字就是一种“图文”(Bilder-Schrift/图形文字)。象形性是中国文字的第一大特点。对事物的形体摹仿描绘是所有文字的雏形,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早期文字创造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苏美尔文字、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等无不如此。但是,一般当一种文字朝音素文字发展后,会迅速摆脱象形阶段,而以少数表音字母组合成新的语言*。但中国文字却是一个例外,中国文字最早的创造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山东仰韶文化时期,到今天也只有汉字继续朝形声文字的方向发展(他还直接影响了日文,韩文的创造)。这个汉字形声文字的发展特点,令汉字中象形成分得到很好的保存。今天的汉字虽然经历过篆书、隶书、楷书的几个阶段的发展,但我们还是能从许多汉字中辨认出象形文字留下的痕迹。汉字的这一显著特点为许多设计师(包括一些日本,韩国的设计师)带来了大量的创作灵感。 中国文字的另一大特点,它还是一种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悠久的文字演变历史中,一方面起着信息载体、思想交流、文化创造与纪录等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艺术,一种源自文字演绎的中国独特艺术。书法的形式语言便是线条的运用,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的唯一手段,任何一条徒手线条都可以被贯注特定的情调*:飘逸、飘灵、端庄、厚重、严肃、苦涩、痛苦.... 西汉文学家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书,心画也”,情感表达成为中国书法的唯一灵魂。书法艺术还和书写的内容有关,虽然文字内容的具体可读性被退到书法作品的形式美感之后,但书写的内容还是影响了书写线条的结构和组织,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就是在讲述一种情感的丰富信息。 书法这种艺术还绝对受到了纸张、毛笔、墨色、水分、力度、节奏等众多元素的要求,各种不同文字演变过程中的不同字体,和不同的书写,训练方法,令书法成为一种旷日持久训练后才能掌握的艺术,相较之下,艺术家的才华成为掌握技巧、书写规则等众多烦琐要素后的次要点。 太长的历史,堆积了太深厚的文化历史,过多的艺术规则,令每一个变革、创新举步。无论是文字本身的创造还是以中国文字延伸而来的其它艺术形式,如中国画,书法,篆刻等,无不受到这一点的制约。单一对传统技法的传承,对古人意境的揣摩,对文化遗产的敬畏等无疑使中国传统艺术被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为在国际流通理解的开拓方面受到限制。 相比较,中国的平面设计师在中国文字上的探索和实验比传统艺术家心态更轻松,他们没有其他传统艺术家对文字的专业束缚,在创作上更自由,忽略了许多专业的制约。当然他们是平面设计师,他们没有把文字当作传统艺术的形式来创造,海报也不是书法或绘画。对于他们文字绝对是信息的载体,是视觉的佐料。但这些平面设计师对文字的实验,无疑给中国文字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创作视点。而且我个人认为,平面设计师和其他实用艺术设计师一样,他们对“时代精神”的感受和融合是最深最前列的。对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古典元素糅合加上对时代的感受体现,令这次展示在观众面前的大量作品充满了中国的设计新气息。 海报在中国作为一种大型展览的形式,并与社会和大众的生活发生直接的关系,才是近十年的事。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们和艺术家们在与国际接轨后的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在平面设计领域里,特别是在海报艺术领域里,无论是专业素质,印刷技术,作品规格或作品题材都完全符合国际专业水准。特别是海报艺术家所关注的精神题材和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与生活哲学的结合,已是中国海报艺术最可贵的财富。 在中国,“海报”/“POSTER”一词来源于欧洲。在清代时随着西方货物贸易和殖民主义直接通过海上运输而进入中国。“POSTER”被中国人根据它的来源处和它传递的功能译为“海报”,意为“从海上运输而来的信息纸”。但在中国和海报有相同概念的印刷物却早早有之,中国最早的海报是11世纪南宋朝时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一则以白兔为标记的商品海报。 1991年深圳举办第一次“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为中国平面设计的国际化接轨作出第一步。1999年港口城市宁波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国际海报双年展,成为第一个大陆国际海报双年展(香港在1997年举办亚太海报节,后演变为香港海报三年展)。 这次在卢塞恩举办的“图文-中国新时代文字海报展”是在瑞士的第一次中国海报团体展览,参展的设计师来自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和几位旅居海外的中国设计师,其中年轻设计师的作品占据很大的比例。我为中国设计的年轻力量感到高兴,为中国文字通过年轻设计师焕发的新意感到高兴,更为能把他们的作品展现在文字设计的故乡瑞士而感到高兴。 何见平2005年8月于柏林 |
![]() |
![]() |
探寻顶级豪宅的美学哲思,嘉格纳以空间语言演绎
4天前 1355冯家杰|以艺术化沉浸体验 演绎个性美学与桀骜魅
4天前 1595碳绿丝路,碳梦未来!2025年海信荒漠绿洲共建行
8天前 1147杨书云:以东方设计哲思对话世界,中国设计力量
11天前 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