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设计之窗设计资讯详情

更多

作品备案盖章纸质证书需另出工本费,邮寄到付!

威尼斯双年展部分国家馆介绍

行业资讯
19年前 12560 139


  结束了开幕式、颁奖典礼的喧哗热闹,参加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各国策展人、艺术家基本都已经离开水城。艺术界人士的“撤离”,将遍布水城的73个国家馆、100多个艺术家参加的主题展和40多个外围展完全交给日常光顾威尼斯的世界各地的普通游客,回归安静的双年展展场似乎显得与艺术无关,只是威尼斯旅游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柠檬黄色的蒙娜丽莎大幅海报在双年展各个主要展区的门口充当标示牌,吸引游客进入展区参观。这是出生于俄罗斯的艺术家GeorgePusenkoff的作品《蒙娜丽莎上太空》(manalisagoesspace),艺术家将这个全球闻名的艺术面孔用电脑软件处理,并请意大利宇航员RobertoVit-tori在2005年4月15日将“新蒙娜丽莎”带入外太空遨游。此件作品没有在固定展场内陈设,它散落在各个展场内如同一件公共标示,完全化解了常规艺术品的固有展示思路。
  
  美国馆绘画势强
  在全球艺术市场高调回归绘画的主旋律下,今年美国馆拿出EdRuscha的10幅大型绘画作品。彩色与黑白各半,黑白作品选取和彩色作品在相同地点和相似的角度进行创作。这是继1992年“蓝色系列”后的新作。EdRuscha的绘画,选取美国日常风景中常见的加油站、快餐厅、工厂等建筑物的顶部,画面留出大面积天空。现代人的空虚、失落和茫然还有一股与之矛盾的强势的自信杂糅在一大片的“留白”里隐现。
  在主题展选择培根等大师绘画作品展出后,紧邻意大利馆的美国馆以EdRuscha绘画在内容和空间上相互应和,后来者毫不逊色于大师之作,展现绘画在当代艺术领域内新的发展和开拓。
  
  英国馆老顽童“开练”
  Gilbert&George是英国“老牌”顽童艺术家,两人形象常年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展出。今年英国馆以两人的最新绘画作品为专题个展。两人早在1968年就合作办展,至今已成为英国的“名牌艺术”。此番展出的最新作品,是他们在回顾几十年的艺术创作后进行的改变和新尝试。他们在伦敦街头出没,犹如幽灵样在各处突然闪现,作品以绘画等形式表现两人在表演中的主要过程。
  
  以色列馆幽默精彩
  浩大的双年展展场中,能够吸引观众多作停留的作品就算是成功,但在以色列的展馆中,大部分观众都是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看完近10分钟的影像作品,一拨一拨进展馆的观众有序地排队等待观看,场面之热闹实在出乎想像。
  艺术家GuyBen-Ner以雕塑、影像两种形式完成他的作品,展馆一楼陈列一棵悬挂了各色木器零件的“树”,一张松软的床垫,2楼则播放根据这两件道具制作的影像作品。画面上播放一个“人”在苏醒后发现一棵“树”,他开始思考,摘取“树枝”组接成椅子、桌子,在最后的反复思量下,“人”将剩下的所有“树枝”做成一张床。诙谐的风格延续艺术家关于“树”、“家具”的概念,形式上更加严谨且具冷幽默。
  
  日本馆由女性回顾历史
  日本馆由日本艺术评论家笠原美智子(KasaharaMichiko)策划,以《母亲的2000~2005,未来的轨迹》(mather’s2000~2005,traceofthefuture)为题,展出日本女性摄影艺术家石内都(Ishiuchimiyako)的作品。这是继1993年举办草间弥生个展、1997年举办内藤礼个展后,日本第三位女性艺术家在日本馆举办个展。
  石内都是曾获得日本摄影大奖木村伊兵卫奖的女艺术家。她拍摄同龄女性足部、手部等细节,以不美丽的女性身体表现时间留给人的印记的摄影作品曾在上海亦安画廊展出。
  在日本馆素白的展厅内,陈列艺术家拍摄其母亲遗物的摄影和拍摄母亲原居住地的录像作品,犹如祭祀般展开。这不是一段母女亲情的私人感情展示,而是将其母亲作为日本二战期间一代人饱经离乱的代表。
  石内都的母亲经历了“伪满洲国”的撤离、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在丈夫经营破产后,她迫于生计在美军基地工作。但石内都长大后和在美军基地工作的母亲产生很大隔阂,母女的感情并不融洽。
  石内都在母亲去世后将她的遗物诸如口红、鞋子、假牙等生活用品都摄入镜头,并制作了一部影像在展场内播放。一向以女权主义者姿态出现的策展人笠原美智子曾说过:“办展览只是类似于向无比庞大的权威宣战的堂·吉诃德或游击战的东西。但这种游击战不会偃旗息鼓。因为女艺术家的作品是并非他者的‘我’的问题,而是尚未谋面的‘您’的问题。”
  一段母女的情感放大揣摩,就是日本民众在战后的复杂的心理。石内都超越新闻报道和史料堆积,从个人化的角度切入民族的心灵伤疤。那如蝉蜕般忧伤的女裙,悬挂在展墙上撩人忧思。
  
  韩国馆热闹,泰国馆冥思
  韩国馆的题目是“门后的秘密”(secretbeyondthedoor),集中了上世纪90年代至今韩国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既有刚逝世不久的朴某BahcYiso作品,也有刚毕业的艺术新人的作品。屋顶上还有崔正化(ChoiJeong-Hwa)的《欲望基地》(siteofdesire),将2万个韩国家庭主妇常用的红色塑料筐构建了一个迷宫。整个展馆有盛开的“莲花”、直达天花板的涂鸦,热闹且内容繁杂,反而令人印象不深刻。
  与韩国馆不同,泰国馆展出两个艺术家关于生死问题的作品,一位是5年前已经去世的MontienBoonma,他在爱妻去世后也身患癌症,在作品中大量使用药材,强调治疗的意义。对于生命的留恋和积极态度令人动容。而女艺术家Arayarasdjarmreamsook的作品,则是陷入对死亡的一种迷恋,她在尸体的旁边朗诵诗歌,并将这个过程录制下来,在展厅播放。两人的作品相互反照,别有一番关于生死的思考。


0 139
© 2014-2025 中国设计之窗 www.333cn.com 版权所有
深圳市中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设计之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龙华区布龙路4号127陈设艺术设计产业园A栋203-206
首页
设计资讯
作品备案
设计师
设计作品
分享到